星辰文艺|评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:“笨小孩”成长之路

2023-08-21 02:22:29    来源:星辰在线

大众对高适的印象,恐怕只有《别董大》诗中的两句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,如果再深入一些,可能会知道他是边塞诗的代表,和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为“岑高”。在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中,高适不再是《别董大》里的豪爽志士,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“笨小孩”。“我一打开书本,书上的文字就如同蝌蚪一般游动,”轻微的阅读障碍、口吃、武力有余可诗才不足、四十岁依然未立寸功、半生贫困潦倒,这样一位“笨小孩”却也是唐朝诗人中功绩最卓著者,讨伐安史叛军和永王叛乱、抵御吐蕃入侵、写下千古名篇《燕歌行》,无论是武功还是文采都出类拔萃,可谓儒家思想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践行者。高适是大器晚成的“笨小孩”,在《长安三万里》中,除了目睹唐朝诸位诗人的绝代风华,我们更能见证高适历尽艰辛的成长之路。

一、 江夏黄鹤楼:梦开始的地方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”二十岁出头的年纪里,李白和高适一见如故,结伴前往黄鹤楼。初见高适时,李白相信自己终有出人头地之日:“你我生当如此盛世,当为大鹏。”腼腆少年高适被潇洒不羁的李白所震惊,在人生暮年他依然感慨道:“他是我所见识的最有才华的一个人,也最天真幼稚的一个人。”

可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现实上了一课:身为商贾之子的李白受尽冷眼,连科举考试都不能参加,一身才华无处施展;高适虽为名将之后,却家道中落,无奈远走他乡寻找机遇。

二、 长安:大唐绝代风华

“长安如梦里,何日是归期。”在《长安三万里》中,长安不是一个地名,而是一种象征——它是当时世界的中心,是大唐开元盛世的直接代表。在长安的篇章中,可以窥见 “乐圣”李龟年、“草圣”张旭、“诗佛”王维、“七绝圣手”王昌龄等等传奇人物的风采。高适在这“全明星”阵容里,显得尤其格格不入。

高适前后三次来到长安,二十岁时怀抱满腔热血,却只在岐王宅里舞刀弄枪,叹息“高家枪法只教你杀敌,却不教你如何讨妇人欢喜。”愤慨之下决定回乡勤学苦读。

多年后李白奉诏入宫,任翰林待诏,邀请高适第二次前往长安,此时高适已经年过四十。片中有这样一幕,李白与张旭等一众“饮中八仙”开怀畅饮,吟诗作对,尽显大唐盛世气象。旁边站着的却是失意的高适、杜甫两人,两人深感眼前的热闹不属于他们,默默地离开了。

第三次回长安是在安史之乱期间,大唐军队节节溃败,长安城一片断壁残垣,完全不见昔日繁华。

繁华的长安城之于高适,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,这也是“笨小孩”高适最能和现代观众共鸣的地方。那么究竟哪里才是高适的归宿呢?

三、 商丘梁园:独善其身

“东山高卧时起来,欲济苍生未应晚。”高适也先后三次回到故乡商丘梁园种田、读书,过着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的生活。梁园是耕读文化的象征,苦于阅读障碍,在干农活时,高适一边让书童朗读诗词典籍,一边跟着读,用这种笨方法来提升自己,希望有一日能让心中的“锦绣”开口。

“你是谪仙人,要回天上,我是世间人,要在世间盘桓。”李白是浪漫主义者,追求潇洒人生境界;高适是现实主义者,立志报效国家,以此建功立业。长安与梁园,是“入世”与“出世”、理想与现实,没有在梁园的耕读生活,也就不会有高适以后的精彩的从戎生涯。

四、 蓟北与云山城:兼济天下

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!”高适三十岁时初次投身塞北,凄苦的边塞生活、九死一生的战争、将军们奢靡的生活,在边塞的遭遇令高适悲愤交加,写下了名篇《燕歌行》。

安史之乱之后,吐蕃趁乱围攻长安城。怀才不遇的“笨小孩”高适经过多年磨练,此时已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,镇守抵御吐蕃的前线云山城,并且成功化解异族的入侵。这位“笨小孩”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,肩负起戍边卫土的重任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。就连他无比仰慕的挚友李白都坦言,《侠客行》中“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”的灵感源自他的形象。

五、结语

经历安史之乱,长安城满目苍夷,但“只要书在,诗在,长安就在。”在《长安三万里》中,我们既能见证唐诗的高光片段,也能看到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碰撞的经历。人生如同江山行舟,两侧层层山峦,愿每个“笨小孩”都会有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那一天。

(以上图片均为《长安三万里》电影截图。)

【作者简介】

陈安,毕业于湖北民族大学编导系,星辰在线实习生。

关键词: